2025年5月2-11日,白沙屯/山邊兩位媽祖於台灣苗彰投雲四個縣進行進香,去程花兩天;回程花九天。這一年回程時的最大亮點就是在2025/5/6約11:32,歷史記載以來(1830年)首度進香路線進入南投縣,路經名間鄉後於松柏嶺受天宮駐駕一晚,隔天約7:35下山至彰化縣田中鎮繼續回程。進入南投縣這一件事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,連我也備感驚奇,後續在回程結束後,過了10多天,於5/23首度驅車前往拱天宮與山邊媽祖廟參拜,當時因為行程關係沒有往北前往附近的清海宮、好望角觀景點、過港隧道;後來於6/27再度驅車前往逛了其中兩個景點:清海宮與過港隧道,好望角由於時間晚了而且我實在懶得繞另外一邊的山,於是回程。
位於後龍的過港隧道為2015年11月20日,苗栗縣政府公告舊隧道群登錄為歷史建築,取名「後龍過港隧道」至今,但歷史上的另一個名稱是以附近的地名[白沙屯]為[白沙屯隧道群],為台鐵海線的三個舊隧道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白沙屯隧道群於日據時期大正11年(1922)正式通車,共有三座。
此海線鐵路的興建反映了當時台灣經濟逐漸繁榮,南北運輸量大幅增加,舊有山線縱貫鐵路面臨運輸瓶頸,因此總督府在竹南與彰化之間,闢建海岸線鐵路。
在挖掘隧道時還發現具有百萬年歷史的過港貝化石層,並立碑銘文,但石碑已遺失不復存在。
火車隧道內壁以紅磚層層疊砌,成馬蹄鐵弧形。據說開鑿時完全未用樑柱支撐,完全運用圓拱力學原理興建。
隧道弧形頂部紅磚的黑色痕跡是當時火車燃燒煤炭燻黑所造成的,見證了歷史的痕跡及曾經輝煌過往旅人的歲月記憶。
直到1970年代,縱貫線開始進行全線電氣化工程,也因應日益成長的客貨運輸量,鐵道路線亦有所修正;民國62年(1973),這三座舊隧道因此走入歷史。目前隧道內的鐵軌早已經拆除,用來覆蓋鐵軌的小碎石在縣府開發觀光後也幾乎移除了。
2015年,指定登錄「後龍過港隧道」,正式成為苗栗縣歷史建築。
2017年,苗栗縣後龍鎮公所向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爭取經費,於舊隧道內增設LED燈光及音樂演出,目前3座舊隧道已成為苗栗縣旅遊景點之一。但是我當天進去時沒聽到音樂演出,可能是有限制哪一天才有吧。
三座隧道長度(由北至南)一號隧道長279公尺、二號隧道長162公尺、三號隧道長56公尺。
參考資料:
苗栗後龍景點|過港隧道|百年舊隧道走過荒廢,重生為苗栗好望角樂活步道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拍攝日期:2025/6/27
要進入過港隧道停車場,沿著苗41北上,經過清天宮、山邊媽祖宮、清海宮之後繼續北上,沒多久會看到一面小小的[後龍隧道]指標,要通過軌道下方,過去後右轉即可到達。
過港隧道停車場不大,目視約可停10輛車,觀察地圖,海線舊軌道的路線幾乎都還在,停車場往北通往好望角的步道路線有一段小徑也是舊軌道之一,往南通過停車場,過了三座隧道後繼續往南都是舊軌道路線,一直到離山邊媽祖廟不遠處為止,但是我看地圖看很久,舊軌道與與現有路線接合點還是看不太出來,就有請鐵道迷指出了。
現有路線一直往南可接到一般道路,緊鄰軌道東側至靠近拱天路的路橋。
於1號隧道北口的說明牌面,後續在2、3號隧道出口處也有設置。
如果發現停車場滿了,可以改停附近清海宮的廣場。這裡只有在1號隧道南側的鐵路橋旁邊有一座流動廁所,附近沒有商店、所以想要補給者只能先在拱天宮周邊商圈或後龍市區先準備好。1號隧道北端開始走,步道北端。
1號隧道北端的兩側綠蔭,現場沒什麼蚊子,倒是荔枝椿象還不少,小心點。對了我沒有拍到旁邊還有一條步道可通往隧道頂端的觀景台,所以也沒上去觀景台拍,可惜。
我的天!七彩燈光照亮整個隧道!
1號隧道北口自拍
1號隧道內的避車坑
1號隧道內的避車坑,這三座隧道都是用紅磚蓋成,有些被早期的燃煤火車給燻黑,不過我的相機沒有拍得很清楚。
避車坑正面照
1號隧道南側出口
1-2號隧道之間的橋,與隧道一樣都沒有名稱,這附近有一座流動廁所,也是整個景點內唯一一處可上的地方。
1號隧道南側,造型相當特殊!第一白沙屯隧道南口會有這種造型為當初設計時,怕海風夾帶砂土造成行車困擾,由洞口下半部往外延伸約20公尺,像是伸出雙臂一般。1-2號之間的橋側面拍攝。
地磚貼出附近的四處主要景點。
1-2號隧道之間的休息區
二號隧道北側也有一條綠茵,但比一號隧道北側那一段短了許多。
二號隧道北測。
二號隧道內的滲水情形比較嚴重,我剛進去沒多久就被滴到幾滴水了。
二號隧道南側出口
二號隧道南側出口
二號至三號隧道之間的綠茵下休息區。
二號至三號隧道之間的另一處較為露天的休息區,前方為三號隧道。
三號隧道北側,隧道很短,裡面沒有設置任何燈光。
三號隧道南側
三號隧道南側出口,直走可直達拱天陸橋,一般遊客到這裡就會折返了,而我還是有往前走一小段。
續行路段為自行車專用道,這一段依舊為舊鐵道路線,要一直往下走進入較為開闊地段,舊鐵道路線才結束。
我再往下走一小段就在這裡折返了,續行往下再經過一座短短的橋,綠茵路段就結束了,進入較為開闊的露天路段。
折返途經一號隧道裡面有放著這個已經沒有點燈的站牌,為2021年設立的照明設施改善工程。以上就是過港隧道來回約半小時路程的介紹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